离开赛场,许昕依旧“很全面”

来源: 封面新闻
2024-05-22 08:22:20

  中新网北京5月21日电(记者 邢蕊)被誉为“人民艺术家”的许昕,离开赛场已经有段时间了。当国乒忙着加紧备战巴黎奥运会,游离于赛场之外的他,身上多了一份松弛感。

  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,如今的许昕,将生活重心尽可能向家庭倾斜。当记者日前在冠军进校园活动中见到他时,话题的落点最终还是回到了孩子身上。他在镜头前分享了带儿子参加斯巴达勇士赛的经历,看着孩子勇敢跳下泥潭,身为“老父亲”的他倍感骄傲。

  “他直接冲下去的时候,我有种自己比赛获得胜利的感觉。”那个瞬间,许昕在孩子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。

  正是因为“机灵”、“反应快”,许昕在上幼儿园的时候被老师挑中去打乒乓球。当时谁也没想到,他拿起球拍,一握就是近30年。

  漫长的职业生涯里,许昕一共拿到了20个世界冠军。虽然国乒队伍里最不缺的就是冠军,但许昕的球风和技术特点,算得上独树一帜。

  超大的跑动范围、娴熟的旋球能力,使得许昕在中远台对垒中常常占尽优势。他像蟒蛇一样在赛场上游走和纠缠,因此有了“大蟒”的称号。凭借这样的打法,许昕为世界乒坛贡献了不少经典画面。

  国际乒联名嘴主持亚当-博布罗,在面对许昕打出的“神仙球”时,曾下意识创造出了新单词“Xuperman”,用来形容许昕近乎超人般(Superman)的表现。而在国内,“Xuperman”有了更加接地气的表述——“人民艺术家”。

  不止在赛场内,赛场之外的许昕同样是生活的“艺术 家”。东京奥运会以后,许昕参加比赛的次数越来越少。陪伴家人之余,他也有了更多时间尝试另外

  他和武磊一起踢球、和毛不易一起唱歌、有时通过直播和球迷们聊聊天……这种轻松惬意,是许昕运动员时期从未有过的体验。看起来,许昕已经开启了人生的下半场,但他事业的“第二春”依旧与乒乓球紧密联系在一起。

  2021年底,许昕当选亚乒联副主席。身份的转变,使得他站在更高的角度去思考。此前接受采访,许昕明确表示,他希望乒乓球这项运动能在新时代焕发出新活力。

  肩负着推广乒乓球运动的使命,2022年底,许昕开办了自己的乒乓球馆。他希望把“快乐乒乓”的理念通过这种耳目一新的方式传递下去,也希望更多年轻人站在乒乓球台前,为此他不仅花费心思提升球馆的品质和体验,还亲自参与课程研发,与教练团队共同开发课程。

  与此同时,许昕还积极走进校园,和小朋友们分享个人成长经历,鼓励同学们不要惧怕失败。他说:“把自己想做的事情全力以赴做到极致,结果就是水到渠成。”

  无论生活还是比赛,许昕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这个理念。当头衔越来越多、责任越来越重,他还是犹如一条巨蟒,在各个身份中穿梭自如。

  去年,许昕曾表达出了对粤港澳全运会的渴望:“我还会为粤港澳大湾区全运会做最后的冲刺。”

  赛场之内,赢得漂亮;人生舞台,活得精彩。变化的是角色、身份,不变的是他从容的心态和热爱的内核。(完)

  他对《环球人物》记者表示,快80岁时的黄令仪仍然每天到公司上班,拖着鼠标在电脑上查电路。他想说不要这么辛苦了,黄令仪脱口而出一句话:“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,就是匍匐在地,擦干祖国身上的耻辱。”

  华东师范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主任陈弘在接受《环球时报》记者采访时表示,自去年下半年以来,澳大利亚新一届政府表示出积极修复双边经贸关系的意愿,现在这一意愿正在进入落实阶段。

  谈及医药制造领域发生的变化,武田制药全球总裁兼CEO卫博科表示,中国市场一个非常明显的进步是,逐步建立了鼓励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创新和研发的良好环境。

  22日,菲律宾总统马科斯在马尼拉会见到访的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秦刚。马科斯表示,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,菲方将一如既往恪守一个中国政策。菲方将坚持独立自主,不选边站队,愿深化菲中友好,扩大合作,加强沟通,妥善处理海上问题,不使其干扰两国关系大局,维护地区和平与繁荣。秦刚表示,中菲建交以来的历程充分证明,相互尊重、友好相处、重信守义、互利合作符合双方根本利益,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汲取。

  民主不是装饰品,不是用来做摆设的,是要用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的。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,到疫情防控取得重大决定性胜利,再到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,中国取得的社会经济成就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发展密不可分。

  [环球时报综合报道]23日,一个由15名澳大利亚企业高管和地方政府官员组成的商业代表团,启程前往中国香港、天津和深圳等地。澳大利亚《金融评论报》报道称,本次到访的商业代表团由澳大利亚中国工商业委员会(ACBC)组织,是3年来第一个在澳政府支持下访华的代表团。分析称,此次访问是北京和堪培拉外交关系解冻的最新迹象。近段时间以来,包括澳大利亚旅游局局长、维多利亚州州长、西澳大利亚州州长、昆士兰州旅游业高层代表团等在内的多位澳大利亚政商界人士,开启“排队访华”模式。此次澳大利亚官方访华团成员向《环球时报》记者透露了行程的诸多亮点,表示“将向中国商界发出一个明确的信号”,澳大利亚企业正寻求在更多领域与中国开展合作。

柯尧萍

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
用户反馈 合作

Copyright ©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

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